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迷思]潛水需不需要會游泳?「學潛水」不需要會游泳?

[迷思]潛水需不需要會游泳?「學潛水」不需要會游泳?

試想一個情況,兩個OW潛水員在離岸100公尺的18公尺深的海中潛水。其中一人first stage故障導致二級頭無法供氣,必須共用另一人的氣瓶並控制以18M/min速度緊急上升,再對抗海浪游回岸邊。 「潛水不需要會游泳。」是很多人看到一些業餘休閒潛水、網紅、甚至潛水教練、玩自由潛水玩家常說的。

我個人認為這是很不正確的觀念,並且會誤導讓人有生命危險。更常發生的是,很多考完OW的人,甚至還不會控制浮力、或因為怕水而中斷潛水。錢等於浪費。

更可怕的是,考完照的兩個OW潛水員,是可以直接租裝備在沒有潛導或教練的情況下自行去潛水,這情況下,意外發生率是難以想像的高!


所以潛水到底需不需要會游泳?可以從三個層面討論:
1、開放水域適水性
首先,如果在踩不見底、光線昏暗的海面上,沒有救生衣,你是否依舊能保持冷靜?在我的判斷,如果你是浮潛要穿救生衣,或是沒辦法「以輕鬆的方式」連續游泳超過200公尺的人,基本上要學潛水前,還是需要把水性練好。
2、休閒、商業潛水考照的條件
但是,為什麼這麼多人都說潛水不需要會游泳?原因很簡單,因為不管PADI或SSI或其他系統的OW潛水員考證都沒有游泳測驗!!! 為什麼這些國際潛水組織不放游泳的標準呢?因爲OW課程的目的是教潛水不是游泳!
就算不會游泳的人,授課時教練還是能夠將規範教導的所有潛水技巧及知識完整的傳遞。學習的過程中,負責的教練也能有效的避免可能的危害,包含學生不會游泳這件事!
簡單說,考到OW不代表能夠放鬆的潛水。水性跟會不會游泳是沒有絕對關係,但是跟在水下活動、控制中性浮力等,是絕對相關的!
3、水下緊急狀況應變能力
前面所說的情況,兩個OW潛水員在離岸100公尺的18公尺深的海中潛水發生警急狀況。首先,必須先保持冷靜示意同伴提供備用的二級頭。

接下來是控制上升🔝,這階段是最容易忽略並產生潛水伕病的。
接下來是在水面上丟掉重練並游回岸邊。

這些情況,一個不會游泳或是水性不好的人能完成嗎?

所以,別再說潛水不需要會游泳了!Never said it’s safe to dive without knowing how to swim. (還有一堆人把氣瓶說成是「氧氣瓶」的也是聽了無言)

2019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潛水疾病]潛水伕病與減壓艙

[潛水疾病]潛水伕病與減壓艙

要知道減壓艙的功用,就必須先瞭解其成因原理的亨利定律。亨利定律解釋:「當一種在液體上的氣體的壓力下降時,該氣體溶於液體的量亦會下降。」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當開啟可樂罐時,因容器壓力降低至大氣壓力,溶於可樂中的氣體二氧化碳會從中釋放出來。

同理罹患減壓病、俗稱潛水員,(decompressionsickness),指人體因周遭環境壓力急速降低時造成的疾病。這是潛水危害及氣壓病的一種。

要做到安全的潛水就要控制升水速度,緩慢地上升,留出充足的時間讓體內氣體排出,降低罹患減壓病的風險,在超過免減壓潛水極限40m的潛水過程中,用來做減壓的時間甚至遠遠超過潛水作業的時間,一次在100米水深十幾分鐘的潛水作業,可能需要長達6小時以上的減壓過程。

最普遍治療潛水伕病的方式是使用潛水減壓艙,其作用即是,把「已經打開的可樂」重新加壓,不讓氣泡產生。然後再慢慢地減壓,在安全範圍內,不產生大量氣泡的,讓氣體慢慢排出!(亦即把潛水員帶回該趟潛水最深深度,使用減壓艙在陸地上慢慢地將潛水員重新依照行程減壓)

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潛水疾病]潛水員保護自己能作的功課與預防

[潛水疾病]潛水員保護自己能作的功課與預防

不管是自由潛水、休閒潛水、商業潛水、甚至是隧道工程,都會有因為不當減壓,而造成輕微至嚴重的減壓疾病與併發症。
通常這些症狀,是因為減壓停留不夠、上升過快等原因造成。常在血管中造成氣栓、或是肺泡破裂造成肺衰竭、心室擠壓等。
因此,作為一個休閒潛水員或是商業潛水員,要學會保護自己甚至他人!

一、下水前務必了解當地潛水醫療中心、潛水相關醫療機構、減壓艙等聯絡方式!(潛店或商業潛水公司,務必事前準備緊急應變方案、聯繫工具,以備不時之需)
二、潛水員要事先了解潛水地點的地形概況、天氣以及預計潛水的時間,進而安排潛水計畫與潛水警急應變計畫!更重要的是務必follow潛水計畫,以免作過多的減壓停留。
三、務必在下水前熟悉所有工具、器具,包含同伴的設備器材。
四、臨危不懼,先思考可能的應變方式,能可能順利解決問題。

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商業潛水員的準備

商業潛水員的準備

作為一個商業潛水員最忌諱的是對於資訊的掌握度不夠就下水,通常時間、體力的浪費,甚至危險就是這樣產生。
因此,下水前務必確認好:
1. 工作項目的內容、位置
2. 觀察天氣水文
3. 擬定策略
4. 檢視工具需求與工具傳遞方式
5. 可能的變因及影響範圍
6. 可能的危險及事前、事後預防措施
7. 免減壓行程規劃(或需減壓)
唯有透過潛水員自己思考檢視,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

《水下工程》綁繩與搬運Rigging and lifting


《水下工程》綁繩與搬運Rigging and lifting

遇到水下安裝幾百公斤的法蘭或是併接兩個鋼管、甚至是搶救打撈沈船等,光靠人力是無法達成的。
通常會用自然的力量—浮力袋(air bag)或是滑輪(pulleys)、吊車(crane)進行將物品抬起的動作。

使用這幾種不同的工具,通常會依照離岸遠近、物體重量與實際情況作不同的判斷。
舉例來說,打撈離海沈船通常會使用airbags 主因是,需要將沈船帶到水面,並拖回港口進行修補、抽水。
如何在對的時間使用對的工具、綁對的繩結,是商業潛水員非常重要的技能,更能幫助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