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從商業潛水的角度看一般休閒潛水
先說結論:
a. 休閒潛水某種程度上非常危險,如果潛水員不能了解所有可能出現危機,相對是讓自己暴露在高風險下。
b. 如果去度假我還是會潛水,但是絕對要抱著出事能夠自救的意識。
c. 只要能避免DCS和溺水、被生物攻擊,基本上就能排除大部分的危險。
每次看到有人分享類似“從不會游泳到考上AOW”或是潛店打出“不讓你變潛水孤兒的招生名號”、甚至是氣瓶壓力錶在身後亂晃的照片時我都蠻不以為然的。先說最基本OW潛水員,兩次泳池課、4隻OW氣瓶、筆試及格,他就能跟朋友租裝備氣瓶到任何合法的水域潛水,不用報備任何人、沒有任何的急救措施。OW課程即便有練習緊急上升,但其實沒有真的教學生怎麼自救(Rescue課才會沾上邊)。
試想真的在水下遇到first stage漏氣、或是second stage 故障 free flow,甚至與潛伴分開了,有多少人能心平氣和的緊急上升、或是在水下排除狀況?到水面上了,是不是還能記得要丟掉重量維持正浮力?潛水前,有多少OW潛水員會檢查自己的設備?租借的設備是否定期保養、定期校正?當一個一級頭使用過久內部生鏽的結晶,潛店是否清理?或是哪個倒霉鬼剛好在水下吸不出氣?
比較商業潛水強調的Redundancy System,備用系統絕對是必須的。反之,休閒潛水幾乎都沒有備案,造成潛水員意外後的風險提高。但是還是能提高休閒潛水員應有意識,保護自己。
(一)供氣系統:除了自己的氣瓶外,就是潛伴的備用二級頭+氣瓶。所以下潛後,務必不時地檢查自己和潛伴的壓力錶、兩人保持輕鬆可及距離。
(二)急救系統:到潛點後的通訊、diver alert network聯絡資訊、最近的減壓艙,除了電話通常潛店會準備,其實DAN和減壓艙好的潛店也必須要能提供。簡單的急救系統,則有足以從潛點到醫院的氧氣瓶、急救箱、毛毯...等。另外,如果是走上好一大段路才到的潛點,那下水前你可以問看看如果潛客出意外了,救難人員怎麼進來?或是你們怎麼把人帶出去?
(三)設備:潛水前,請務必確認氣瓶有定期送測,如果氣瓶、空壓機沒有檢測紀錄的,基本上可以換一間。(基本上送測完會有刻字,16+一大串數字規格,就代表2016年檢測)另外,可以從提供的設備新舊大致判斷是否有故障疑慮。
(四)隨時想好下一秒是最差的情況,並與潛伴事前溝通好:這就可以打臉潛水孤兒這件事了。如果你是孤單一人的潛水員,通常你的潛伴就是潛導,基本上會比跟一個陌生的潛水員配不尷尬,也不用特別去適應個性。
另外,有意識、能自由活動下,最差的情況在休閒潛水中就是沒氣、緊急上升,氣不夠,罹患barotruama或是DCS。所以,你能做的就是確保你能在剩餘的氣體下正常呼吸回到水面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