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4日 星期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人,適合潛水嗎?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人,適合潛水嗎?>

在歐美商業潛水的領域裡,因為是高體力需求且薪資相對高的工作性質,很多潛水員是軍中退伍的士兵。

ADCI組織於2017年曾針對PTSD採訪專門做商業潛水體檢的醫生Dr. Bourgeois:「通常上過戰場的士兵即使全身而退,在面對戰爭中的不人道、同儕死亡等,往往心理方面會留下衝擊,有些可能容易察覺、有些卻不容易發現。生活中或工作時,會因為某個影像、聲音、環境,觸發PTSD患者的創傷記憶,若是如此,PTSD對於商業潛水操作是不安全的。」

若是在診斷時想要得到退伍士兵心理報告的確認,在潛水體檢檢查項目沒有心理疾病的判讀,跟軍醫體系調閱退伍士兵的病例更是困難重重。所以Dr. Bourgeois的做法是要求退伍軍人必須自行調閱並提供軍中病例,作為他體檢的佐證。即使是輕微的PTSD患者,當需要從事商業潛水時,也必須使用不同於傳統藥物治療,而目前他使用的方式,已經幫助幾位患者從事商業潛水。

若不做高強度的商業潛水,PTSD患者能享受休閒潛水嗎?

其實隨著潛水產業的發達,就有歐美的患有PTSD的、甚至是部分截肢的退伍士兵,發現在傳統藥物、心理治療方式不能減輕他們的痛苦,反而學習、從事水肺潛水能讓他們身心靈放鬆。除了能夠讓他們走向戶外享受海底世界的生氣蓬勃,能跟有著類似經歷的士兵一起學習、水下的無重力環境更能減輕身體的疼痛。

2019年12月23日 星期一

『一個潛水員之死:人為因素導致的意外』

『一個潛水員之死:人為因素導致的意外』
(登載於CADC雜誌2018夏季刊” Death of a Diver: The Human Cost of a Diving Accident” published in the 2018 Summer Edition of the CADC Magazine )

發生於2012年加拿大Nova Scotia省養殖水產業中海膽採集工作的水肺潛水意外,詳細的故事內容可以自行上網查詢閱讀,這邊簡單敘述來龍去脈,並從既有資訊分析檢討。

一、事件經過:
「2012年一月,Seneca大學商業潛水畢業的學生Larry,雖然本身並沒有太多工作經驗,但是還是被轉介紹正在招募新潛水員的業主Joey,並從渥太華搬到Nova Scotia開始他的商業潛水生涯。
2012年二月,Joey帶著潛水團隊,準備在Brier Island附近採收海膽,並要求較資深的潛水員Kyle示範給Larry看後,各自再分頭採收。
下水後,Kyle發現,因為強勁的流,所以Larry在水下停留在固定位置較為困難。他示範完後,看到Larry漸漸被海流帶遠離他,但是Larry完全沒有表現出不安。15~20分鐘後,一行人回到船上(由於是放流所以都是到水面後船才去接人),卻再沒有人見到Larry的蹤跡......。
當下連絡海巡、附近船隻,並連續幾天、幾星期的搜救行動,還是沒有跡象,最後只能放棄搜救。」
2012年三月,Joey公司的潛水行為,因確認有多項違規被勒令停工。
2012年十月,停工令未解除、缺失未改善情況下,Joey與另外三位潛水員出海,再度遇到潛水員失蹤意外,所幸該潛水員30分鐘內被海巡找到(與原下水點相差8公里)


二、一系列的缺失:
針對該起事件,加拿大勞動部調查後發現,Joey的公司並沒有提供潛水員安全的工作環境。
首先,雇主Joey違反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Act (OHS)以及Occupational Diving Regulations (ODR)以下條例:
操作安全部分
第6-2/12-1條:未確實要求Larry繳交潛水體檢來證明他適合從事潛水工作(他其實不適合)。
ODR 第83/84條:未記錄管理潛水員的潛水紀錄 (dive log)、
ODR 第20條:沒有潛水計畫
ODR 第29條:沒有標示潛水行為
ODR 第49-1條:沒有求生返回線(lifeline)的安全措施。
設備部分
ODR 第32-2條:沒有與水面人員雙向對講系統。
工作操作部分
ODR 第49-1條:水肺潛水員單獨行動,並在其他潛水員肢體及視線可及範圍外。
技能部分
違反CSA標準:身為督導並未清楚告知潛水員作業程序、安全注意事項Job Safety Analysis、未清楚告知該項工作應該了解的知識。


三、法規?設備?
其實事情的始末以及後續發展,在原文都可以找到。
但值得討論的是Joey說明自己為何會違反這些法規:『現在回顧,因為我剛開始從業時,並沒有這麼多法規規範養殖水產打撈業,多年下來也沒有出意外,所以我覺得依照之前的方式操作,事情就不會出錯 』。
其實,這讓我想起美國海軍潛水表格US Navy Dive Table,也是經過多次的海軍實驗,累積多少軍人受傷才統計出來的數據。在加拿大,潛水作業法規也是相同道理,會因為意外,或是人員傷亡而檢討改進。顧主,或是說潛水團隊務必依照省、全國法規進行作業,避免違規。
當個事後諸葛,也許在招募時,若雇主確實檢查Larry的體健報告就能知道他不適合潛水。法規除了保護操作員之外,保留潛水紀錄(dive log)同時也是讓雇主自保的方式之一。
另外設備的缺失,可以看到雇主團隊出意外時使用的裝備為(圖二),沒有備用氣瓶、不確定BCD是否是加拿大國家工作標準協會CSA核可的、使用的是休閒潛水的二級頭(現在多使用全面罩式Scuba Mask可以安裝雙向對講系統)。潛水員身上必須與水面上人員有牽繩固定,在有海流的情況,下降線(shot line)更是一定要具備的配備。


四、新手能做什麼?
其實不管是休閒潛水、商業潛水或是套用到各種工作,大家一開始都是新手,這一點學校的教官,工作後的主管、職場老手、同事都知道。
所以個人認為以下幾點很重要:
1. 有問題一定要問,聽不懂的一定要問清楚
2. 各項潛水法規一定要熟悉、或是存在電腦裡翻閱
3. 潛水計畫要自己拿dive table比對合理
4. 工作內容、設備出發前一定要熟悉
5. 想一個自己的逃生計畫plan c
也許,同樣的情境,老手會告訴你海流的方向、避流的方式或是多帶10公斤重量幫助在水下穩定。另外,這種採集業很多是用網子綁空氣袋air lift bag(圖三),幫助潛水員將重物提到水面,對於新手潛水員,特別是水肺操作,因為需要同時洩乾衣(或BCD)以及空氣袋控制上升速度,更為危險。若是習慣水面供氣方式的潛水員,在轉換到水肺方式的環境時,更容易疏忽也更危險的是,忘記追蹤氣瓶內剩餘氣量。
不管是那種類型的潛水員,或是在水下有多少工作要完成,甚至是文章中的罹難者,有新手上工的壓力,在危急情況時應該要冷靜判斷當下環境,潛水最重要的就是自身安全, 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your own safety.


2019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分享]商用潛水備用氣瓶怎麼選?(簡易計算)

[分享]商用潛水備用氣瓶怎麼選?(簡易計算)

針對內陸inshore-air diving的商業潛水,備用氣瓶有好幾種形式,最常見的是surface supplies diver 的AL80 備用(圖一,潛潛水鐘則在鐘內配置)、或是Scuba作業時在AL80/AL100外的pony小氣瓶(圖二)。


不管是何種備用氣源,對於潛水員應該關心的是「到底主氣源出問題時,備用氣瓶能不能讓我安全回到水面?」,選用正確體積的氣瓶,更顯重要。


計算其實很簡單,只需要知道陸上呼吸量SAC(surface air consumption),以及最大預計到達深度(Max depth),並估算每個上升階段消耗氣體量,即可從備用氣瓶體積壓力換算是否足夠。

真實的陸上呼吸量怎麼知道?最簡單的方法,是在同一深度潛水一定時間並自行換算平均。一般來說,正常成人靜下來的呼吸量約6-7L/min。而休閒潛水時耗氣量換算SAC,一般介於12-16L/min之間。商業潛水裝備重加上使用備用氣源,代表情況緊急,勢必造成潛水員換算下來的SAC增加,這邊用保守值預估30L/min。

從表格可以看到,同樣給予「5m3min的減壓停留」+「保守估計的9m/min上升」+「兩分鐘於最深處的緊急處理(發現情況、打開備用、通知岸上人員、收拾裝備善後)」。當15m及20m時使用3L 150bar以上的pony氣瓶還可應付。但是潛水員在30m的情況,總耗氣540L,對於需選擇6L 150bar以上的小氣瓶才足夠。

其實休閒潛水也是一樣,一個相對安全的潛水,就是要隨時計畫好plan B、甚至plan C,保持與潛伴的距離、注意彼此的深度、氣瓶剩餘壓力,畢竟你的partner就是你的備用氣源!有興趣的就可以自己算看看了~

問題:兩個人潛水,深度30m,共用氣源緊急上升(ESA),速度9m/min,12L氣瓶裡至少還剩多少bar可以讓兩人平安到水面?

*一般休閒潛水可以分算做/不做安全停留safety stop 的兩種版本,但是務必確認上升速度在18m/min 以下,可以直接代入用9m/min。
*上升速度控制除了聽潛水錶警示外,也可以觀察上升速度不超過的吐出氣泡上升速度
*計算時別忘記不同深度的AC會因為壓力增大而增加

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分享] 加拿大學習商業潛水心得(一)

[分享] 加拿大學習商業潛水心得(一)

針對商業潛水、到加拿大技職體系學習機構、課程內容、申請條件、費用、其他注意事項等分享。
由於現在也是下一年度(2020九月)第一階段申請入學時間,所以想分享個人目前為止的經歷,如果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A.商業潛水
首先,先介紹一下商業潛水:簡單說,就是除了休閒、技術潛水以外的各種潛水行為並以此盈利。
例如:水下工程、船舶檢查清理、水下零件更換、水下焊接、水下切割、水下搜尋、水下作業、打撈、水下研究單位潛水員、探勘、水族館的清潔、軍警潛水,都是商業潛水員在歐美國家的出路。

商業潛水不同於休閒潛水,比起台灣現有的職業潛水丙級、乙級,在歐美國家算是相當進步,證照也是國際通用的(DCBC-加拿大、IMCA-國際、ADCI-國際、HSE-英國、ADAS-澳洲)。以我目前在的加拿大來說,有完善的聯邦勞工法規CSA Z275專門規範潛水操作、或各產業、工程及規模現場需要哪些設備、人員最低配置、減壓艙...等,並每五年大更新、檢討。
(至於台灣的職業潛水技術士,是否被國際或其他國家承認,個人沒做深入研究就不探討了)

簡單來說,在美加歐澳英國南非,要從事水下作業,光靠休閒潛水OW證照,即使你是休閒潛水教練,都是行不通的。至少要取得『水上供氣非限制潛水員執照』(Unresricted surface supplied diver)。若是用Scuba,即便是不帶工具的水下檢查、打撈...等,多一個備用氣瓶的規定,也與一般休閒潛水不同,潛水員則需有Occupational Scuba證照。

B.學習機構
通常到國外學商業潛水,可分兩種選擇,一種是找專門教商業潛水的機構、一種則是找技職大學開設的商業潛水課程。

前者機構的課程時間通常短、能快速畢業(2-5個月都有),但學費基本上跟技職大學差不多。缺點是只能拿觀光簽入境、畢業後除非能在當地找到工作,才能有機會留下來。主要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南非、泰國、馬來西亞都有,這邊就不提供資訊。

我最後選擇的是技職大學體系,據我所知在加拿大有兩間大學有辦商業潛水的課程(Holland College及Seneca College),所以加拿大商業潛水員基本上都是這兩間學校之一畢業的。選擇學校的好處:
1. 能夠拿學生簽證,期間能合法打工。
2. 畢業後能申請工作簽,並且因為是高技術性職業,所以符合部分省份的緊縮技術人才。

缺點:
1. 加拿大天氣冷、需要時間適應。
2. 技職大學總訓練為9個月,整體學習時間相對長,也會造成生活成本增加。
3. 水下能見度極差,基本上能見度好的時候只有50公分,能見度差時為零...。

C.課程內容
這邊介紹技職學院體系,通常9個月的課程裡,有20幾個科目,除了最基本的裝備熟悉、各身份的check內容(潛水員、照顧員、panel)、還有動力工具課程、非動力工具課程、捆扎懸吊課程、水下探勘、減壓艙操作員、Scuba課程、潛水鐘實濳實作、熱水潛水衣、潛水物理及計畫安排計算、潛水醫學...等等,各項課程表筆試與實作成績佔比是一半一半,基本上一兩週就會完成一個課程。
其他課程還有:潛水頭盔維護技師、水下焊接證照等,屬於額外課程,可依照個人需求,另外付費上課。
畢業後可以拿到證照有:
1. Diving Certification Board of Canada (DCBC) Unrestricted Surface Supplied Diver Certificate
2. Kirby Morgan Helmet Maintenance Technician
3. Occupational SCUBA
4. CWB Welding
5. SVO
6. DVS
7. CPR, First Aid, Oxygen Administration
8. WHMIS

D. 申請條件
國際學生申請方式跟本地生一樣,在學校的官網遞出申請。基本上就是繳錢、填寫基本資料、附上成績單、各人自介與為何想讀此科目。每年2月底、4月中會通知兩次錄取名單,所以要申請的人可能要把握年前送出,錄取後才有充分時間申請學生簽證。
錄取之後,會收到通知書(申請學生簽證用,通常需要3個月),並須於期限內繳交:自介履歷、護照照片、OW潛水20支氣瓶證明(總時數超過10小時)、IMCA認可潛水醫生的體檢報告、高中成績單(或大學後相當學歷成績單)、英語適性測驗成績(學術托福:95、雅思:6.5)、OW證照、學生簽證。

E. 費用
費用大宗來自學費、國際學生費、課本、個人裝備費(如商業潛水乾衣、乾衣用保暖內衣、乾衣蛙鞋、CSA認可安全鞋、保暖手套、雨衣、救生衣...等等),不含房租、生活費。

F. 其他
最後想說,關於來加拿大學商業潛水,並不是繳了錢就能夠保證畢業,我這期的同學目前已經有兩個被勸退。一個是因為體能(可能造成自身危險或是危害其他人)、另一個是因為做事不上心,老師就直接請他們回家。
因為這邊訓練出來的就是業界要的即戰力,即使不可能跟老手一樣熟練,但是基本的態度和體能是要有的。我們除了正常的課表之外,每天早上7點到8點要跑步、重訓、海泳,並且每個月追蹤體能。
說實在的,在零下10度的岸上當照顧員或是到接近零度結冰的水裡做工程都不好受,最後能支撐下來的,只有不認輸的決心和對潛水的熱情了。(目前單次最長接近3個半小時...)

目前有經營一個FB專業,偶爾會分享商業潛水的內容或新聞,如果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或是對於本篇到國外學商業潛水有興趣的,也可以討論~

FB:Taiwan Commercial Diver 台灣商業潛水員
IG: TaiwanCommercialDiver

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冬潛]—流冰的可怕

[冬潛]—流冰的可怕

接近聖誕節到明年三月,加拿大境內的海面河面都已結冰。
針對冬潛的風險,主要為以下:
1. 大塊流冰:每1立方英尺約64磅重,若是在強風中或是面對海流沖擊,水面上的巨大流冰極有可能造成潛水員的被擠壓衝撞,造成無法想像的傷害!

2. 尖銳流冰:有時候流冰的銳角會造成水上供氣管線破裂,阻斷主要氣體來源。

3. 迷失主要出口、失溫現象:引導線會因為冰面而阻擋潛水員與水面人員信號溝通管道阻礙,甚至因為流冰造成原出口被封閉、移位。若是水面供氣潛水,尚可保持兩端聯繫,給予潛水員回到水面的管道。

但,若是scuba潛水,沒有帶引導線,則會在茫茫海中迷失方向找不到通往水面的出口。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迷思]潛水需不需要會游泳?「學潛水」不需要會游泳?

[迷思]潛水需不需要會游泳?「學潛水」不需要會游泳?

試想一個情況,兩個OW潛水員在離岸100公尺的18公尺深的海中潛水。其中一人first stage故障導致二級頭無法供氣,必須共用另一人的氣瓶並控制以18M/min速度緊急上升,再對抗海浪游回岸邊。 「潛水不需要會游泳。」是很多人看到一些業餘休閒潛水、網紅、甚至潛水教練、玩自由潛水玩家常說的。

我個人認為這是很不正確的觀念,並且會誤導讓人有生命危險。更常發生的是,很多考完OW的人,甚至還不會控制浮力、或因為怕水而中斷潛水。錢等於浪費。

更可怕的是,考完照的兩個OW潛水員,是可以直接租裝備在沒有潛導或教練的情況下自行去潛水,這情況下,意外發生率是難以想像的高!


所以潛水到底需不需要會游泳?可以從三個層面討論:
1、開放水域適水性
首先,如果在踩不見底、光線昏暗的海面上,沒有救生衣,你是否依舊能保持冷靜?在我的判斷,如果你是浮潛要穿救生衣,或是沒辦法「以輕鬆的方式」連續游泳超過200公尺的人,基本上要學潛水前,還是需要把水性練好。
2、休閒、商業潛水考照的條件
但是,為什麼這麼多人都說潛水不需要會游泳?原因很簡單,因為不管PADI或SSI或其他系統的OW潛水員考證都沒有游泳測驗!!! 為什麼這些國際潛水組織不放游泳的標準呢?因爲OW課程的目的是教潛水不是游泳!
就算不會游泳的人,授課時教練還是能夠將規範教導的所有潛水技巧及知識完整的傳遞。學習的過程中,負責的教練也能有效的避免可能的危害,包含學生不會游泳這件事!
簡單說,考到OW不代表能夠放鬆的潛水。水性跟會不會游泳是沒有絕對關係,但是跟在水下活動、控制中性浮力等,是絕對相關的!
3、水下緊急狀況應變能力
前面所說的情況,兩個OW潛水員在離岸100公尺的18公尺深的海中潛水發生警急狀況。首先,必須先保持冷靜示意同伴提供備用的二級頭。

接下來是控制上升🔝,這階段是最容易忽略並產生潛水伕病的。
接下來是在水面上丟掉重練並游回岸邊。

這些情況,一個不會游泳或是水性不好的人能完成嗎?

所以,別再說潛水不需要會游泳了!Never said it’s safe to dive without knowing how to swim. (還有一堆人把氣瓶說成是「氧氣瓶」的也是聽了無言)

2019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潛水疾病]潛水伕病與減壓艙

[潛水疾病]潛水伕病與減壓艙

要知道減壓艙的功用,就必須先瞭解其成因原理的亨利定律。亨利定律解釋:「當一種在液體上的氣體的壓力下降時,該氣體溶於液體的量亦會下降。」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當開啟可樂罐時,因容器壓力降低至大氣壓力,溶於可樂中的氣體二氧化碳會從中釋放出來。

同理罹患減壓病、俗稱潛水員,(decompressionsickness),指人體因周遭環境壓力急速降低時造成的疾病。這是潛水危害及氣壓病的一種。

要做到安全的潛水就要控制升水速度,緩慢地上升,留出充足的時間讓體內氣體排出,降低罹患減壓病的風險,在超過免減壓潛水極限40m的潛水過程中,用來做減壓的時間甚至遠遠超過潛水作業的時間,一次在100米水深十幾分鐘的潛水作業,可能需要長達6小時以上的減壓過程。

最普遍治療潛水伕病的方式是使用潛水減壓艙,其作用即是,把「已經打開的可樂」重新加壓,不讓氣泡產生。然後再慢慢地減壓,在安全範圍內,不產生大量氣泡的,讓氣體慢慢排出!(亦即把潛水員帶回該趟潛水最深深度,使用減壓艙在陸地上慢慢地將潛水員重新依照行程減壓)

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潛水疾病]潛水員保護自己能作的功課與預防

[潛水疾病]潛水員保護自己能作的功課與預防

不管是自由潛水、休閒潛水、商業潛水、甚至是隧道工程,都會有因為不當減壓,而造成輕微至嚴重的減壓疾病與併發症。
通常這些症狀,是因為減壓停留不夠、上升過快等原因造成。常在血管中造成氣栓、或是肺泡破裂造成肺衰竭、心室擠壓等。
因此,作為一個休閒潛水員或是商業潛水員,要學會保護自己甚至他人!

一、下水前務必了解當地潛水醫療中心、潛水相關醫療機構、減壓艙等聯絡方式!(潛店或商業潛水公司,務必事前準備緊急應變方案、聯繫工具,以備不時之需)
二、潛水員要事先了解潛水地點的地形概況、天氣以及預計潛水的時間,進而安排潛水計畫與潛水警急應變計畫!更重要的是務必follow潛水計畫,以免作過多的減壓停留。
三、務必在下水前熟悉所有工具、器具,包含同伴的設備器材。
四、臨危不懼,先思考可能的應變方式,能可能順利解決問題。

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商業潛水員的準備

商業潛水員的準備

作為一個商業潛水員最忌諱的是對於資訊的掌握度不夠就下水,通常時間、體力的浪費,甚至危險就是這樣產生。
因此,下水前務必確認好:
1. 工作項目的內容、位置
2. 觀察天氣水文
3. 擬定策略
4. 檢視工具需求與工具傳遞方式
5. 可能的變因及影響範圍
6. 可能的危險及事前、事後預防措施
7. 免減壓行程規劃(或需減壓)
唯有透過潛水員自己思考檢視,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

《水下工程》綁繩與搬運Rigging and lifting


《水下工程》綁繩與搬運Rigging and lifting

遇到水下安裝幾百公斤的法蘭或是併接兩個鋼管、甚至是搶救打撈沈船等,光靠人力是無法達成的。
通常會用自然的力量—浮力袋(air bag)或是滑輪(pulleys)、吊車(crane)進行將物品抬起的動作。

使用這幾種不同的工具,通常會依照離岸遠近、物體重量與實際情況作不同的判斷。
舉例來說,打撈離海沈船通常會使用airbags 主因是,需要將沈船帶到水面,並拖回港口進行修補、抽水。
如何在對的時間使用對的工具、綁對的繩結,是商業潛水員非常重要的技能,更能幫助事半功倍!



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你最喜歡的潛水電影是什麼?


[What’s your favorite dive movie?]
 你最喜歡的潛水電影是什麼?

如果真要推薦一部的話,我會說真人真事紀錄片「Last breath」。 
除了可以找到離岸商業潛水的工作性質,也可以找到急救技巧的重要!
就不爆雷了,有興趣的Netflix 上看得到!

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冬天的商業潛水」—失溫的風險

「冬天的商業潛水」—失溫的風險

11月是美加、英國進入寒冬的時候,
但即便進入冬天,潛水相關人員還是需要因應各種工程進行調查、施工等工作。

嚴寒的情況下,最重要的是針對寒風(降低体感溫度)與低溫的保暖。
其實冬天時,商業潛水員可以穿著乾式防寒衣、搭配內著厚鋪棉絨的內衣、厚的潛水手套,便能有效確保核心溫度不會下降。(通常下降2度以上會開始初階失溫)
值得一提的是,通常可能在整個冬天潛水工程中失溫或是受風寒的人,反而是在岸上的助手或操作人員呢!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

商業潛水穿乾式防寒衣怎麼上廁所?

《商業潛水穿乾式防寒衣怎麼上廁所?》 

商業潛水大部分都是長時間工作,只要工作完成、或Dive Table到了才能結束潛水。
這麼長時間的工作(水下20呎深最久可以潛12小時),難道穿乾式防寒衣就一定要包尿布嗎?乾式防寒衣不像濕式防寒衣可以直接尿。

其實有一種可以加裝的排尿裝置「Pee-Valve」,利用在乾式防寒衣褲管開小洞並裝可開關的單向閥,閥門連接一條塑膠管,男生就是塑膠管加個套子套上小弟弟。
缺點是防寒衣裡面穿的的禦寒褲子都要挖洞。
相信還是有很多人是穿尿布的!



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最危險的作業不是在水下,而是在水上—吊重物離水瞬間



《最危險的作業不是在水下,而是在水上—吊重物離水瞬間》
The most dangerous operation is not caused underwater but in the surface.—lifting objects out of water

就像怒海潛將電影中的片段,或是在愛爾蘭發生的吊車要將水中車輛吊起反而自己墜落的事件。
這類事件在吊車操作上層出不窮。
然而,往往吊車吊重物離水任務時,操作或安排人員會忘記計算到水中有浮力支撐重物,導致吊車於重物離水瞬間即面臨承載力不足,進而掉入水中(或如電影中繩索斷裂)。 
或是繩索支撐力不足導致支撐斷裂,造成人員傷亡。

預防方式為:明確知道物品重量、增加吊車可承載力、確保人員不在繩索範圍內或吊車與重物之間。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最危險的作業不是在水下,而是在水上—吊重物離水》The most dangerous operation in not caused underwater but in the surface.—lifting objects out of water 就像怒海潛將電影中的片段,或是在愛爾蘭發生的吊車要將水中車輛吊起反而自己墜落的事件。 這類事件在吊車操作上層出不窮。然而,往往吊車吊重物離水任務時,操作或安排人員會忘記計算到水中有浮力支撐重物,導致吊車於重物離水瞬間即面臨承載力不足,進而掉入水中(或如電影中繩索斷裂)。 或是繩索支撐力不足導致支撐斷裂,造成人員傷亡。 預防方式為:明確知道物品重量、增加吊車可承載力、確保人員不在繩索範圍內或吊車與重物之間。#commercialdiving #diving #underwater #marine #canada #DCIEM #商業潛水 #潛水 #kirbymorgan #dive #diver #NOAA #scuba #unrestricted #大海 #水下 #freediving #bailout #台灣商業潛水 #diving #scuba #abyss #commercialdiving #aquaman #kirbymorgan #潛水 #自由潛水 #商業潛水 #水行俠 #ssi #海軍#navy#吊車#lifting #cranelift
A post shared by TWCD 台灣商業潛水員 (@taiwancommercialdiver) on

水下搜索的其中三個方法

《水下搜索的其中三個方法》Three ways of underwater searching

常在電視上看到事故時,海軍或救援潛水員下水搜救的畫面。事實上,水下搜索是非常困難且有挑戰的,主因是難以定位,特別是能見度低的情況下,要如何確定基準點(reference point),是很重要的!
大致上,水下搜索可以分成兩大類:一、由水上人員拉繩(供氣管)指揮、二、由潛水員依照定位點獨立或多人操作。

第一種
「供氣管擺盪搜尋」“Lifeline search”:
由圖可看出是岸上人員給予信號告知潛水員搜索區域以及方向。如下水前能先擬定好策略並有共識,將會是方便且確實的方法之一。

第二種
「繞圈搜索」 “circle search”:潛水員將繩索固定在固定的錨上(或是另一個水下潛水員),搜索的潛水員將由最靠近錨或是最遠側開始繞圈搜尋。完成一圈後,再往外或往內兩倍能見度的距離進行下一圈的搜尋。

第三種
「拉繩索搜尋」“snagline search” :用足夠的索桿將搜索區域以其平行的覆蓋住,兩個潛水員在索桿中握著繩子兩端做地毯式搜索。待一組索桿完畢後,即可換下一組。

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Dive down flag: 水中有潛水員警示旗幟

《Dive down flag: 水中有潛水員警示旗幟》

通常警示水中有潛水員的旗幟有兩種:
藍白色的「Signal flag Alfa」(圖一)和 紅底白槓的「The red and white flag」(圖二)。

一般休閒潛水常看到的是紅底白槓的潛水旗幟,主要是1956年由美國退休海軍Denzel James Dockery繪製,之後被發揚光大成為許多洲或是國家規定潛水員在水中必須出示旗幟。
無人在水中則不得掛置)

但是,國際通用的Diver Down Flag 則為藍白色的Signal Flag Alfa,為國際海洋組織發布International Regulations for Preventing Collisions at Sea (COLREGs) 中規定,潛水作業船隻必須掛置。主要被使用於美國、加拿大、潛水文化沒有被美國影響的國家。

不論如何,未來看到兩種不同的旗幟,即可分辨附近水域應該由潛水員在水中喔!






2019年10月17日 星期四

Bailout Bottle 備用氣瓶

《Bailout Bottle 備用氣瓶》

身為商業潛水員,必須要有兩個以上的氣體來源才能開工。
通常會有陸上供氣(surface supply) 和 緊急備用氣瓶(bailout bottle)。

依照深度以及氣瓶大小,會影響備用氣瓶能提供潛水員呼吸的時間。

有趣的是,通常會看到「正背」或「反背」兩種背氣瓶的方式。

以加拿大和英國來說,正背氣瓶並保持氣瓶打開是政府規定的。
(side block上的emergency gas supply valve 關閉)

然而在美國等其他國家,則是反背。潛水員僅在警急情況下自行打開氣瓶與EGS。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不是熟悉的水域,最好不要貿然跳入水中


“If you not sure what’s in the bottom, you better not jump.” 

不是熟悉的水域,需確認下面有什麼東西,最好不要貿然跳入水中。
特別是帶著17公斤的頭盔+17公斤的重量。 

直接下水除了危險,也會造成無法耳壓平衡的危險。

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

商業潛水最少4個人的配置

NOAA規定一個商業潛水最少4個人的配置: 

- 一個負責人(可兼任配氣盤主控)
- 一個潛水員
- 一個潛水看照員
- 一個備用潛水員(急救)


也必須因應任務規模大小不同,準備不同的額外人力、裝備。
但不論如何,團隊合作、向心力與互相信任是最重要的。


2019年10月12日 星期六

壓差情況 “Delta P” Situation

“Delta P” Situation:
Delta P 是水下壓力差異造成的「吸力」或「推力」。 
從影片可以看得,螃蟹經過水底管子的吸力範圍內,壓力差異造成螃蟹被吸入。
想像如果是潛水員在水下作業,例如水庫(圖二)作業時兩側孔徑的壓力差,可能造成潛水員重大傷害!

以下用簡單的數學計算帶給大家這個觀念:

假設兩側高低差30公尺,孔徑大小0.04平方米,
潛水員在高壓處作業可能面臨的吸力: 30997kg/m^2 * 0.04m^2=1240kg
需要克服1240kg的力才能脫困。

(但事實上,會整個人跟螃蟹一樣,被吸入20公分長寬的孔徑內)
安全的作業,就是要確保作業兩側的壓力平衡再行操作。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商業潛水比休閒潛水安全?」

「商業潛水比休閒潛水安全?」

未嘗試過潛水的朋友可能認為潛水是一項危險的活動。
即便有休閒潛水OW證照,也會潛意識會認為商業潛水是很累、很危險,更可能得到減壓疾病。
但事實上,商業潛水在某些層面來說,比休閒潛水更安全!
用身為休閒潛水教練和商業潛水員,來簡單做些比較吧~!


1. 多個備用氣體來源:
以加拿大工作安全協會CSA規範,操作商業潛水至少要有兩種以上的備用氣體。當我在商業潛水操作時,有三種來源可以緊急切換(空壓機、高壓氣瓶連接操作盤、潛水員備用氣瓶80立方呎)

2. 更保守的殘壓計算:
在加拿大商業潛水的工作時間、深度計算需要依照US Navy或DCIEM Dive Table,用最深的工作深度做計算。休閒潛水則是以電腦表做依深淺高低不同的即時換算。因此,商業潛水的計算方式相對非常保守。

3. 臍帶(Umbilical)連接:
商業潛水如是水面供氧的情況,則有供氧臍帶連接,必須要有人隨時顧著。即便是單背氣瓶的商業潛水、搜救模式,也必須綁著聯繫繩。這條臍帶同時是有線通訊傳輸線,可以提供水面上人員與潛水員對話。

4. 休閒潛水的一級頭上沒有防高壓洩氣裝置:
一般商業潛水的一級頭,會裝置高壓洩氣裝置,防止一級頭內部降壓裝置損毀,造成氣體連接管破裂。休閒潛水的一級頭並無此洩氣閥。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器材介紹> 硬化橡膠材質乾式防寒衣

<器材介紹> 硬化橡膠材質乾式防寒衣

使用硬化橡膠製成,與其他乾式防寒一樣能搭配各種潛水頭盔使用。
當其搭配矽膠封口時,將能在污染水源中保持潛水員清潔不受危害。唯一的缺點是相較濕式防寒衣延展性較差,可能造的行動不便。

Available with mating yokes to accommodate various diving helmets. 

Vulcanized rubber suits with latex seals are the best suit to use in contaminated water.
The only disadvantage is that it doesn’t stretch as the wetsuit.

<Equipment>Vulcanized rubber Suit


2019年10月9日 星期三

潛水需適時補充水分

不論商業潛水或是休閒潛水,保持身體充足水份是必須的。

原因有二:

二、在脫水情況下,會增加各種減壓疾病比一般情況下發生的可能。

一、從二級頭呼吸的空氣乾,會造成潛水時口乾舌燥,充足水份有利增加水下舒適。

因此,不妨在潛水前注意自己的小便顏色追蹤吧!
越深黃代表可能越缺水。(也別喝太多,特別是穿乾衣時喔😄

No matter in Commercial diving or recreational diving, we always have to remember to drink enough water during the period.
First, dehydration will increase the uncomfortable breathing since we usually inhale dry air from the regulator.
Second, decompression sickness happens with higher possibility when people are in dehydration situa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always have enough water between the dives and be aware of the unire color. (but don’t drink too much, especially if you gonna wear drysuit)


2019年9月24日 星期二

台灣商業潛水員 Taiwan Commercial Diver

Hi,這是台灣商業潛水員 Taiwan Commercial Diver,
我是在加拿大從事商業潛水工作的台灣人。

雖然這邊的水下環境、氣候等,都跟亞熱帶的台灣不一樣,
但還是希望能夠在加拿大當地鑽研Commercial Diving相關技術,
並藉由分享技術成熟的海外經驗、當地法規或實務經驗,
幫助改善現有欠缺法規、技術的台灣商業潛水環境。